首页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道教也有趣 > 第一章 杨坚——“于道士蔑也”? 上

第一章 杨坚——“于道士蔑也”? 上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娇妻溺宠:豪门养妻成瘾 快穿:为完成任务,她亦卑躬屈膝 穿越之绝色公主 开局999999亿暴击 签到90我要做幕后大佬 小瑜儿,你要乖 浮生如闻风里风 海王前夫今天火葬场了吗? 诉云 我的小小新娘

《隋书?经籍志》中有这么一句话,“高祖雅信佛法,于道士蔑也”,这里的高祖是说的隋文帝杨坚。如果望文生义的话,事实上也的确是有这样的一些高人,于是就加以展开论述,得出了道教在隋朝简直是暗黑世界,受到了多少多少的打压,道士们生活是如何水深火热等等这样的一些结论。

那么在短短的大隋朝,杨坚、杨广这两代皇帝对道教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样的,真的是蔑道吗?

上一篇,对南北朝时期的佛、道二教的发展,宏观上讲了讲,虽然不是很详细,但也可以看得出,二教的发展历程称得上是相当曲折,也可以说是都历经了风雨,经历过了严酷的打击。比如北魏的太武法难,北齐高洋废除道教,北周宇文邕为了打击佛教,捎带着也把道教收拾了一顿……

俗话说,棍棒下面出孝子、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……嗯,这么比喻稍有点不恰当,不过意思差不多,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二教,在经历打击的同时,还能抽个空儿相互较量较量、斗一斗,苦中作乐也好,借着打压对方提高自己也好,总之,就这样不屈不挠地成长了起来,这是事实。更关键的是,不知不觉间,佛、道二教在民间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,风雨之后也见到了彩虹。

到了隋朝大一统以后呢,等待二教的命运如何?信仰这东西可不是说随便就能打压或改变的,所以有了群众基础的二教,如何处理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团结的大问题。总体上,隋朝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推行的是一种三教共存的政策,仍然以儒治国,但对于佛、道二教,也绝没有打压,反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扶持。杨坚是一位佛教信徒,优待佛教并不意外,但他还能为了自己的统治,保持国家的平稳发展,能作出信仰的超越,积极接纳并扶持道教发展,可以说是位合格的皇帝。

当然了,对于道教的态度也不是完全是当皇帝以后才确定的,众所周知,杨坚大帝是凭借外戚身份这个优势,抢了北周天下的,虽然有个很漂亮的说法叫“禅让”,但也不能掩盖掉那种强盗行为的本质。所以,为了给自己这种不怎么光彩的行为弄个差不多的理由,至少别显得那么直接、那么暴力啊,而这方面的事只有道士才是最专业的。

杨坚还是挺相信道教的符箓谶纬的,所以,如果利用道士给他的称帝行为提前造造势,通过图谶给外人一个信号,就是杨坚当皇帝是天意,是不可违抗的,同时也给自己增加点信心,相当于自我催眠了,也认为自己要是不当皇帝那才是罪大恶极了。要知道,古代人是很迷信的,相信鬼神的存在,也相信天意天命,杨坚自然也不例外。杨坚在家里转悠了好几天,这个皇帝还是得当,利用道教造势也挺靠谱,嗯,就这么办了。

那么是谁入了杨坚法眼,帮他跑前跑后的办这件事儿呢?

打开史书,翻到《隋书?来和传》,里面有这样的记载,说有三个道士,分别是张宾、焦子顺和雁门人董子华,这三位“当高祖龙潜时”,就是还没当皇帝之前的时候,就偷偷摸摸地总往杨坚家里跑,干什么去了?悄悄地说“公当为天子,善自爱”。实际上,在《隋书》里,把这位来和是归到艺术类里的,并没有放到隐逸传里面,但来和“少好相术,所言多验”,还写了部四十卷的《相经》,多少和道教有点关系。

在《隋书?律历志》中也有相似的记载,“时高祖作辅,方行禅代之事,欲以符命曜天下,道士张宾揣知上意,自云玄相,洞晓星历。因盛言有代谢之征,又称上仪表非人臣相。由是大被知遇,恒在幕府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回到大明做海王 大唐:举世无敌,西府赵王遗腹子 如梦如真的两段人生! 抗战之横扫日寇 纨绔少爷在唐朝 海国英雄志 三国之从小兵开始无敌 大秦:起兵造反,嬴政竟是我军师 抗战从伪装者开始 穿越破案抗金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